banner
棒无

陪棒无度过漫长岁月

坟墓里寂静无比,埋葬你的是所有你未说出的话
telegram
github
bilibili
email
mastodon
follow

情緒需要穩定還是釋放

美夢.mp3
美夢.mp3

刷視頻看到劉曉燕老師講 affection(n. 感情,影響)這個單詞,她說 “一定不要相信你要做個情緒穩定的人,你要做個沒有情緒的人,而是要離開那個讓你情緒不穩定的人和地方” 剛好,最近心情不太好(實際這篇文章已經拖很長時間了,最近沒心思寫🥲),來聊一聊這件事

image

在生活中,我認為自己的情緒是屬於非常穩定的那一種,穩定到什麼程度?高考的時候沒有任何感覺、就算是喜歡的人離開我,我也只會冷靜面對。可能這也不是情緒穩定,大多數事情造成的情感都被我足夠多的理性壓制了,這就造成了我偶爾做一些感性的事情的時候,都会想很多考慮各種情況,往往能接受最壞的那一個情況我才會去做(接受不了離別,所以我不會選擇表白)OK,人人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記得《一人之下》裡面納森島有個異人,會將人們的各種情緒釋放出來,從七竅流出情緒越多越重,重重的壓著你讓你無法自拔,情緒足夠穩定的張楚岚卻流出了很多很多情緒……
興奮,憎惡,暴躁,快樂這些總是會或多或少地充斥著我們的心思,涤蕩我們的靈魂又留下痕跡。遇到一些離譜的事情,我偶爾會和朋友吐槽,有些不好的事情讓我心情不好,我會選擇睡大覺,情緒穩定讓我有足夠好的狀態迎接接下來的生活,不至於因為一件事就把生活弄得一團糟,讓我有冷靜面對問題的能力

image

之前許願,能做個 “個性鮮明” 的人,像動漫裡的人物一樣熱血的就一直熱血中二,吃貨走到哪裡就都是想着吃,這樣好像就可以一直將自己想要表達的說出來也不會覺得不合適,因為 “我” 就是這樣,但事實是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枷鎖出於考慮,大多數選擇不說或說些別的,我也不想以 xx 型人格來說不同的人們對待事情的方式,大家都是個性鮮明的呀,做出什麼或說哪種話都是個概率問題啊,是啊...
情緒這個東西,其實就像大海,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湧。過去我一直認為,情緒要有一份難得的穩定 —— 正如高考時那種無波無瀾的心境,也如面對喜歡的人離開時的冷靜處事。理性似乎總能替情感埋下太多的石子,讓人站得筆直,免去一時的情緒波動。然而,越是壓抑那些即將迸發的情感,我越發覺得,有時釋放一下也許是必要的,就像《一人之下》裡那個能將情緒化作實體的異人,情緒釋放後的破裂或許才是真正的存在。

我發現,情緒釋放並不意味著完全失控,也不全是情緒失範的代名詞。它更像是在面對生活中那些壓抑和沉澱的煩悶時,一種自我調適的方法。當一件事真的讓你無法承擔,或是那積壓已久的心理負擔已經到了極限的時候,偶爾放下理性的枷鎖,把那些長期按捺的情緒爆發出來,或許能讓內心獲得一種久違的解脫。試想一下,當你把所有的不快、大大小小的負面情緒都 “釋放” 出來,伴隨著哭泣、呐喊甚至是一陣無聲的嘆息後,或許會迎來一種輕鬆的空白期,就像大雨過後的清新空氣,讓人深吸一口氣,再次整理好自己的思緒。

對我來說,絕大多數時候,我更喜歡保持穩定,因為情緒的穩定讓生活多了一份掌控感,可以讓我在各種考驗面前冷靜應對。穩定的情緒為我構建了一道堅實的防線,它讓我在遇到不期而至的挫折時,不至於瞬間崩潰,一步步找到問題的症結。然而,內心深處,我也明白,完全壓抑情緒並非長久之計。人畢竟不是沒有感情的機器,偶爾的情緒迸發,反而會給我帶來關於自我的更深認識。這種釋放,無論是通過與朋友的深夜長談,還是偶爾的一場獨處的散步,都讓我明白,情緒既需要保護的穩定,也需要適當的發洩。

因此,我開始試著調整自己的策略:在面對大部分瑣碎和緊張事務時,我依然選擇保持冷靜,利用理性的力量穩定情緒;而當那些深藏心底的情感積壓到一定程度,我會允許自己去體驗那種短暫的釋放 —— 那既不是自毀也不是放縱,而是一種勇敢面對內在真實聲音的方式。就像有時夜深人靜時,一場偶然的哭泣,可能會讓我看清心底那些被理性忽略的溫情、恐懼和對未來的渴望。或許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學會了如何在穩定與釋放之間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既不讓情感泛濫失控,也不讓內心的火焰永遠熄滅在理性的冰層之下。

這樣的探索,讓我漸漸明白了:情緒不該只是一味地被壓抑或任意的宣洩,而應是一種內心的藝術。它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得到穩定,以便我們能以清晰的頭腦面對生活;同時,在適當的時刻,它又需要被釋放,讓我們的精神獲得治癒與重生。這既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也是對生活多彩情感的真誠回饋。

“我看不破
我放不過
只能默默忍受被情緒操縱...”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