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個不愛吃甜食的朋友,每次讓他吃甜食,糖果之類的他就拒絕,說不愛吃甜的,問其原因也只是敷衍的說小時候糖吃多了,長大了就不愛吃了。是啊,他小時候特別愛吃糖,有記憶的時候嘴裡就一直有著糖果,後來也不出所料得了蛀牙,牙疼。長大了一些,就記住了蛀牙帶來的疼痛,空殼的牙齒一直在提醒他不要吃甜的,然後就習慣了,只是覺得甜的東西是多餘了,這就好像我們生活中的幸福,記得瑞克和莫蒂裡面有一個經典的橋段,只有少數強大的存在才懼怕幸福,幸福不可能持久。
當你經歷過幸福的到來又失去,你就會不斷懷疑幸福存在的真實性,當幸福再次到來的時候你只會覺得像是虛幻的泡沫,這就是為什麼接受幸福比接受痛苦更需要勇氣。後來覺得難以接受的未來也慢慢接受了,我就在想,是不是生活中這些普通的日子慢慢把我們的理想,熱情,鬥志通通磨滅了,最後連同對未來的期待也一同丟盡了垃圾桶,進了焚燒爐。每次寫作的時候,我大部分都是情緒憋不住了,要寫出來,好像這樣,就可以把我未說出口的話講給想要講的人,那些看不到的人啊,你們能知道這些嗎?現在我想問問一年後的自己,是否在工作了?每天重複的工作會覺得煩嗎?想問問三年後的自己,你現在回到老家了嗎?買了自己的車了沒有?還在玩光遇嗎...
我其實一點也不脆弱,那天晚上我告訴你我哭了,哭的一點也不撕心裂肺... 後來你告訴我,覺得我哭的好莫名其妙 好離譜,從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你在我心裡從必不可少的人變成了可有可無的人了。只是,還會懷念以前的日子,但不會想回去了 “人生若只如初見”。當然,後來畏懼幸福,然後就失去了好多,比如對時間的感知,能自給自足的快樂,還有那份曾經輕而易舉就能感受到的滿足。幸福像是一把雙刃劍,越是渴望,越是害怕失去,於是索性將自己封閉起來,假裝不需要它。時間在指尖悄然流逝,卻不再有那種 “此刻即是永恆” 的踏實感。日子變得機械,像是被設定好的程序,重複著同樣的動作,卻少了靈魂的參與。曾經,一片落葉、一縷陽光、一句不經意的話,都能讓我感到世界的美好。可如今,這些微小的快樂似乎被一層無形的屏障隔絕在外。我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太過貪婪,想要得太多,才讓幸福變得如此遙遠。可後來才明白,幸福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而是我們是否願意敞開心扉去接納它。或許,畏懼幸福是因為害怕失去,害怕那種從高處跌落的痛楚。可生活本就是起伏不定的,沒有誰能永遠站在頂峰,也沒有誰會永遠沉在谷底。與其因為害怕失去而拒絕幸福,不如學會在擁有時珍惜,在失去時釋然。畢竟,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選擇。我開始嘗試重新找回那些被遺忘的快樂,比如在清晨醒來時,感受第一縷陽光灑在臉上的溫暖;比如在忙碌之餘,給自己一杯熱茶,靜靜地品味片刻的寧靜;比如在孤獨時,學會與自己對話,傾聽內心的聲音。這些微小的瞬間,或許不足以改變生活的全部,但它們讓我重新感受到,幸福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是否願意看見它。於是,我告訴自己,不要再畏懼幸福。即使它會帶來短暫的脆弱,即使它可能會在某一天消失,但至少,我曾真實地擁有過它。而這份擁有,足以讓我的生命變得更加豐盈。幸福既非甜蜜的牢籠,也不是虛幻的泡影。當我們停止用社會標尺丈量幸福,轉而向內建立價值坐標系;當能欣賞陰晴圓缺的完整性,在耕耘中體會生命力的舒展 —— 這種帶著清醒覺知的幸福,或許就是破解陷阱魔咒的終極密碼。就像黑塞在《悉達多》中寫道的:「智慧無法言傳。智者試圖傳授智慧,總像痴人說夢。」真正的答案,永遠在每個人的躬身實踐中。“幸福了,然後呢,愛情用什麼再確認。”